空心阴极灯(HCL)是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核心部件,其诞生特征光谱的精密过程,始于一场被精心设计的低压气体放电。
1.放电的启动与电子雪崩
灯内充有惰性气体(如氖或氩),在施加数百伏直流电压后,阴极和阳极间形成电场。少量初始自由电子被加速,获得动能,在飞向阳极途中与惰性气体原子发生碰撞。当电子能量足以击出原子外层电子时,发生电离(电子雪崩),产生更多的电子和正离子(如Ar⁺)。这形成了维持放电的等离子体。
2.阴极溅射:原子从固态到气态的“升华”
关键在于阴极。它被设计为“空心”圆筒,由待测元素或其合金制成。在电场作用下,质量巨大的Ar⁺被加速,以高动能轰击阴极内壁。这种轰击不是简单的加热,而是“阴极溅射”物理过程:高能离子将动能传递给阴极材料原子,足以克服晶格束缚,使其以基态原子的形式被“溅射”出来,进入阴极口前的负辉光区,形成一层稀疏的原子云。
3.共振激发与特征光谱的辐射
在负辉光区,存在大量被电场加速的电子。这些电子与刚刚溅射出的待测元素基态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当电子能量恰好等于原子外层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某激发态所需能量时,原子会共振吸收能量而被激发。激发态原子极不稳定(寿命约10⁻⁸秒),会自发地跃迁回基态或较低能级,同时以光子的形式释放出等于能级差的特征能量。
4.光谱的纯净性与自吸的避免
由于跃迁遵循量子力学选择定则,释放的光子波长严格对应该元素的特征共振线(如铜的324.8nm)。因为灯内待测元素原子蒸气压力极低,且原子主要集中于温度较低的负辉光区,被溅射的原子绝大多数处于基态。这使得:
光谱纯净:几乎只发射该元素的特征谱线,半宽窄,锐线性好。
避免自吸:激发态原子数量远少于基态原子,且原子云空间分布集中,发射出的共振光在离开辉光区时,被周围基态原子再吸收(自吸)的概率极低。
综上,空心阴极灯通过放电电离→阴极溅射→共振激发→辐射跃迁这一系列精密耦合的物理过程,最终产生了一道用于分析的、高强度、高纯度和低宽度的原子特征光谱。